1、物质的理化常数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.对环境的影响: 一、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:吸入、食入、经皮吸收。 健康危害:本品可引起中毒性肝炎,出现疲劳、尿色加深、黄疸等。长期接触可引起痤疮。 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。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。 燃烧(分解)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氯化氢。 3.现场应急监测方法: 4.实验室监测方法: 环境样品中多氯化萘的分析[刊,英]/Jansson B.;Asplund L.,Olsson M.//Chemosphere.-1984,13(1).33~41《分析化学文摘》1986.2 5.环境标准: 前苏联(1975)车间卫生标准 2mg/m3 6.应急处理处置方法: 一、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,周围设警告标志,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,穿化学防护服。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。用干燥的沙土或类似物质吸收,然后收集转移到安全场所。如大量泄漏,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。 二、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:高浓度环境中,应该佩带防毒面具。 眼睛防护:可采用安全面罩。 防护服:穿相应的防护服。 手防护: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。 其它:工作现场禁止吸烟、进食和饮水。工作后,彻底清洗。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,洗后再用。注意个人清洁卫生。 三、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。 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清水冲洗。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 食入:误服者立即漱口,洗胃。就医。 灭火方法:雾状水、二氧化碳、砂土、泡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