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对环境的影响
一、健康危害
侵入途径:吸入、食入。 健康危害:金属铬对人体几乎不产生有害作用,未见引起工业中毒的报道。进入人体的铬被积存在人体组织中,代谢和被清除的速度缓慢。铬进入血液后,主要与血浆中的铁球蛋白、白蛋白、r-球蛋白结合,六价铬还可透过红细胞膜,15分钟内可以有50%的六价铬进入细胞,进入红细胞后与血红蛋白结合。铬的代谢物主要从肾排出,少量经粪便排出。六价铬对人主要是慢性毒害,它可以通过消化道、呼吸道、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,在体内主要积聚在肝、肾和内分泌腺中。通过呼吸道进入的则易积存在肺部。六价铬有强氧化作用,所以慢性中毒往往以局部损害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救药。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时,开始侵害上呼吸道,引起鼻炎、咽炎和喉炎、支气管炎。
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
六价铬污染严重的水通常呈黄色,根据黄色深浅程度不同可初步判定水受污染的程度。刚出现黄色时,六价铬的浓度为2.5~3.0mg/L。 致癌性判定:动物为可疑反应。
危险特性:其粉体遇高温、明火能燃烧。 燃烧(分解)产物:自然分解产物未知。
3.现场应急监测方法
速测管法;目视比色法;便携式分光光度法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》万本太主编 便携式比色计(六价铬)(意大利哈纳公司产品)
4.实验室监测方法
监测方法 |
来源 |
类别 |
高锰酸钾氧化-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|
GB7466-87 |
水质(总铬) |
火焰原子吸收法 |
GB/T17137-1997 |
土壤(总铬) |
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; 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 |
GB/T1555.5-95 |
固体废物浸出液(总铬) |
硫酸亚铁铵容量法 |
GB/T1555.8-95 |
固体废物浸出液(总铬) |
硫酸亚铁铵容量法;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|
GB/T1555.4-95 |
固体废物浸出液(六价铬) |
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|
GB7467-87 |
水质(六价铬) |
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|
CJ/T97-99 |
城市生活垃圾(总铬) |
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|
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国家环保局编 |
空气和废气(六价铬) |
原子吸收法 |
《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|
固体废弃物(总铬) |
5.环境标准
中国(TJ36-79) |
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|
0.0015mg/m3(一次值)(六价铬) |
中国(GB16297-1996) |
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(铬酸雾) |
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(mg/m3): 0.080(表1);0.070(表2)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(kg/h): 二级 0.009~0.19;三级 0.014~0.29(表1) 二级 0.008~0.16;三级 0.012~0.25(表2)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: 0.070mg/m3(表2);0.080mg/m3(表1) |
中国(GB5749-85) |
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|
0.05mg/L(六价铬) |
中国(GB5048-92) |
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|
0.1mg/L(水作、旱作、蔬菜)(六价铬) |
中国(GB/T14848-93) |
地下水质量标准(mg/L)(六价铬) |
Ⅰ类 |
Ⅱ类 |
Ⅲ类 |
Ⅳ类 |
Ⅴ类 |
0.005 |
0.01 |
0.05 |
0.1 |
>0.1 |
中国(GB11607-89) |
渔业水质标准 |
0.1mg/L |
中国(GB3097-1997) |
海水水质标准(mg/L) |
|
Ⅰ类 |
Ⅱ类 |
Ⅲ类 |
Ⅳ类 |
六价铬 |
0.005 |
0.010 |
0.020 |
0.050 |
总铬 |
0.05 |
0.10 |
0.20 |
0.50 |
中国(GHZB1-1999) |
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(mg/L)(六价铬) |
Ⅰ类 |
Ⅱ类 |
Ⅲ类 |
Ⅳ类 |
Ⅴ类 |
0.01 |
0.05 |
0.05 |
0.05 |
0.1 |
中国(GB15618-1995) |
土壤环境质量标准(mg/kg) |
|
一级 |
二级 |
三级 |
水田 |
90 |
250 ~ 350 |
400 |
旱地 |
90 |
150 ~ 250 |
300 |
中国(GB5058.3-1996) |
固体废弃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 |
10mg/L(铬);1.5(六价铬) |
中国(GB8172-87) |
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|
300mg/kg |
6.应急处理处置方法
一、泄漏应急处理
切断火源。戴好口罩和手套。收集回收。
国内处理含六价铬废水的常用方法有硫酸亚铁-石灰法、离子交换法、铁氧体法等。
二、防护措施
一般不需特殊防护,但需防止烟尘危害。
三、急救措施
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流动清水冲洗。 眼睛接触:立即翻开上下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 吸入: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 食入:给饮足量温水,催吐,就医。
灭火方法:干粉、砂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