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物质的理化常数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.对环境的影响:
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,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、土壤、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。
一、健康危害
侵入途径:吸入。
健康危害:作为吸入麻醉剂在医药上应用了很久,但目前已少用。吸入本品和空气的混合物,当其中氧浓度很低时可引起窒息;吸入80%本品和氧气的混合物引起深麻醉,苏醒后一般无后遗作用。 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
急性毒性:LC501068mg/m3,4小时(大鼠吸入) 3.现场应急监测方法:
危险特性:遇乙醚、乙烯等易燃气体能起助燃作用,可加剧火焰的燃烧。 燃烧(分解)产物:氧化氮。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4.实验室监测方法:
气相色谱法,参照《分析化学手册》(第四分册,色谱分析),化学工业出版社 5.环境标准:
中国(TJ36-79)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/m3[NO2] 6.应急处理处置方法:
一、泄漏应急处理
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,并进行隔离,严格限制出入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,穿一般作业工作服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合理通风,加速扩散。如有可能,即时使用。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,修复、检验后再用。
二、防护措施
呼吸系统防护:一般不需特殊防护。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。
眼睛防护:一般不需特殊防护。 身体防护:穿一般作业工作服。 手防护:戴防化学品手套。 其它:避免高浓度吸入。进入罐、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,须有人监护。 三、急救措施
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就医。
灭火方法:本品不燃。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、穿全身消防服。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。迅速切断气源,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,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。 |